对于未来,新一批的造车新势力目光似乎并不打算只放在C端市场,更具规模效应的B端市场,正在成为这些新势力的共识。
据了解,近期在全球先后有两家新势力官宣造车并定位专注B端出行市场。英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Arrival与优步达成合作,共同打造一款专为网约车服务定制的电动汽车。国产造车新势力“盒子汽车”即北京智行盒子汽车有限公司,官宣聚焦B端出行的电动车,首款车型未来将投放于出租、网约、共享出行等B端市场。
新玩家的入驻,为B端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这些布局的背后,出行市场或将迎来新的变革。
B端市场足够大,但挑战和难度更高
无论是从现在有关部门对整个市场的引导还是车企主要的发展方向来看,汽车电气化都是必然趋势。此前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以及个别城市的汽车限购政策,更快速推进了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普及率。
据CATARC(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统计,整个合规出租车与网约车的市场规模在500 万辆以上,目前新能源的渗透量不到30%,基于出租车合理容量、更新速度等预测,2020年-2025年,B端出行领域新能源汽车需求约400万-450万辆。我国规定运营车使用6~8年后强制报废或退出,一般来说,营运车最多使用5年就会进行更新换代。而规定下的新增营运车也只能是纯电动车型。自2015年网约车市场逐渐发展壮大以来,首批运营车辆已经有4、5年时间,这一批车辆的更新换代,可以带来一波新的新能源车销量。
从网约车市场增长情况来看,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共有236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较2020年年底增加了22家,中国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公司数量保持平稳增长趋势。2021年中国网约车新注册合规车辆数量增幅巨大,每月呈数十万辆数量增长。同时,根据CNNIC第43次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网约车交易规模突破3000亿元,初步估计,2022年交易规模将进一步超5000亿元。由此可见,面对市场庞大的用户需求,B端出行市场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
面对如此大的增量市场,诸多车企自然感到眼馋,但大多人并没有找到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去抢夺,也未能意识到“病根”究竟在何处。结合近年来投放到B端市场的车辆来看,不少自称是新能源、智能化的网约车,但多数仍是在C端传统燃油车上衍生的油改电产品、C端减配产品或是卖得不好的燃油车电动版、改装版、翻版,简单地换掉了心脏——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颜色上刷绿,在造型、架构、空间与燃油车并未两样,市场匹配度非常低。
B端市场 车企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介入?
对于任何一家想要有所建树的新能源车企而言,B端出行市场看似门槛较低、更好入局,其实不然。现阶段,B端出行市场还需改善和提升,主要有车内环境和空间体验较差、行李、宠物安置不便、缺乏娱乐体验和多样化服务、特殊人群出行障碍等问题。因此市场上需要提供一种专为B端市场客户打造的定制化产品,能够确保品质且满足乘客不断提升的出行要求的同时还可以解决目前市场存在的诸多困扰和痛点,哪个车企能够抓住这块市场将有新的收获。
B端出行服务不是私人汽车的社会化使用,而是一种个性化的公共出行服务,是一种介于传统出租汽车与公共汽车之间的一种新兴出行服务。营运车辆不能因为成本问题牺牲驾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还需添加各种各样的服务来满足乘客的乘车感受,如果只是想借此提升销量来获得用户和资本市场的认可,显然并非正途。只有把车子当作“移动空间”运营的概念,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才是众多车企发力的重点。特斯拉卖得好,还真不是光靠噱头和忽悠。国内汽车厂家真的要以特斯拉为标杆,认真研究一下人家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随着Arrival及盒子汽车的入局以及披露的信息来看,盒子汽车将会从整车研发设计着手,聚焦乘客出行需求与现存痛点,从空间体验、娱乐体验、服务体验等多维度解决现存核心问题,为乘客个性化、多样性的出行需求打造出行工具。据Arrival所说,目标是打造一款价格低廉的网约车,有一些设计元素会让即将上市的电动汽车给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更令人愉悦的体验。
两家新势力能够从细分市场着手打入B端出行市场,赛道选择毋庸置疑,与公认是红海的C端个人出行市场不同,B端出行市场目前尚处于蓝海阶段,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B端出行市场的增量是确定的,市场也需要专为B端赛道打造出行工具的整车企业。不过,布局B端出行市场并非易事,在产品为王的时代,Arrival及盒子汽车想要证明自己还是需要用产品力说话,他们能否赢得市场的考验,我们拭目以待。
用户评论
共 0 条评论